![]() |
![]() |
王国声--心系家乡情系民 | ||
2007年6月7日,由工商银行总行老干部办公室冯孝凯主任带队的慰问小组一行四人,乘坐一夜火车到达了郑州,慰问组与分行老干办同志汇合,一道驱车前往目的地--河南荥阳县刘河镇庵上村,去探望和慰问工商银行总行退休干部王国声。 相见情景。 慰问小组与老王约好在刘河镇见面,然后由他带路去庵上村。见面时,老王先给大家一个意外惊喜,已经68岁的老王竟然风驰电掣地开着一辆吉普车迎面而来。当他跳下车来,与大家兴高采烈地握手时,让人感觉不到是一个退休多年的老人,他那黝黑的肌肤、壮硕的身躯和爽朗的笑声,让人感到一种豁达豪迈的气概。 美好家园 。到了!庵上村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山村,来到老王家,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处绿树环抱的的中西合璧式的二层小楼宅院,这是老王发起,并和子女们共同出资,在祖上老院旧址盖起来的。院周围是葱茏的柏树、泡桐树,石砌的山墙附近是老王亲自栽种蔬菜的菜畦。老王家雄赳赳的大黄狗和几只小京巴儿欢快地出来迎接主人和客人,大门上的门匾写着“紫气东来”,春节对联的横批“百业兴旺”还依旧醒目。院中的玉兰和石榴树新花正放,开得姹紫嫣红。院里鸡犬各有其舍,颇有农家气息。楼门贴着一幅老王自己撰写的对联:上联是“穷也罢、富也罢、人生都难得一帆风顺”,下联是:“官亦好、民亦好、一身总应有浩然正气”。楼房内客厅宽敞明亮,客厅正面墙上悬挂着巨幅毛主席像。老王指着下边像框中全家老少的的新老照片,讲述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使大家深感老王对父母的孝敬和对家乡父老的深情。听说工商银行总行、分行派人来看望老王,村党支部书记马金聚特地赶来,他竖起大拇指,激动地说:“村里、镇里的人们都夸赞老王对家乡建设贡献大!”马支书如数家珍地讲述了老王的事迹,使人感动不已。 捐资打井。庵上村地处山区,缺水是村子里的头号难题,严重影响本村农业、林业的发展,甚至还影响村民的基本生活。早在1993年,村里集资打井,当时还在职工作的老王给家乡捐了2万元。退休后,老王在2004年捐资办乡镇企业3万元;7年来还资助贫困村民累计近7万元。 捐资助学。 老王对家乡父老的深情还体现在捐资助学上。老王深知,要想改变家乡面貌,教育是头等大事,山区学校条件差,师资也缺乏,相邻三个乡保留了一个既有初中又有高中的刘河镇完全中学学校。2001年老王毅然捐资10万元,帮助刘河镇“完中”改善教学条件。2004年,他还单独资助一名高中贫困学生一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全年约4000元。老王捐款还不让人宣扬,甘愿默默奉献。他的事迹受到当地群众和乡镇领导的好评,刘河镇“完中”特聘王国声同志为荣誉校长。他多次应邀到学校给学生讲授学习的意义、做人的道理和尊重师长的美德。 捐资修路。 庵上村是个山村,以前村中路窄泥泞难行,对村民生活、生产劳动、车辆运输来往都非常不方便。2005年,老王积极倡议修路,又慷慨捐资10万元,在村中修成了一条近400米长的水泥路。这条路从老王家门前经过,我们特地沿路走走看看,在夏日的阳光下路面显得格外平整光亮。这条路不是很长,但的确是一条便民之路,可见老王对家乡父老的热爱和情深意长。 美好愿望 。老王不仅为家乡生产和村民生活尽心尽力,他还十分关心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经常为村里的工作和家乡发展献计献策。每年春节前,他都在自己家中组织一次老干部、老党员参加的“团拜会”,让大家交流思想、畅谈意见建议,为促进家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老同志的作用。最近,他向村委会提出建议:他愿出资在村中立一块“八荣八耻”牌匾,以此激励全村800多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建设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退休后老王本身经济上并没有更多收入,他的捐款主要来自他的子女们,这足以说明这个大家庭思想步调一致,老老少少,都是心系家乡情系民。在慰问小组将要与老王分手时,老王用自己作过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的心声:“少小离家老来还,历经沧桑意坦然。闲居又念家国事,半门心思在田园。” |
||
诗雨明 发表于2007.07.0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本网介绍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价格体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我的邮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