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们的空间 | ||
在这个空间中,我们生存、我们创造,我们观察周围的一切也观察自己;对于社会,我们不可避免的与之亲近,在生活中总存在着那种使我们过着有规律的活动,自始至终;对于人,我们既能感受到周围的人,也能呼吸到从古到今、由近及远的人类思想对我们灵魂影响的浓厚气息;对于自己,单独地提出,正是由于这个因素常常代表着某个空间并能在这个空间中剖析世界……生活的空间可以从各个角度得到认知,从而得到了创作的角度,无论哪个角度必然有得有失。创作者要真情实感确凿深邃,置身于其中,才能真诚地感受到——痛则痛、喜则喜,贴切而富有个性气质,这样的创作空间是充满感染力、自然而然的。再加以整理思索才是艺术创作。缺乏对我们这个空间的关爱,也缺乏对空间中人的关爱,怎能创造空间! 我们在寻求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离其根源。寻求中发现生命从起源便是存在、发掘、喜悦、陷入、挣扎、消亡的一个过程,如今的生活空间又像是我们现代人制造发掘的一口井,深陷其中,有占有的喜悦更有冲破不了的痛苦挣扎。人似乎一直在思考:这个被人创造的空间已经没有人的踪迹了,难道只是机器与机械在空气中沉沉的呼吸声,还留有怀念和憧憬的目光?心灵的隐藏隔绝无法彼此感知,自己也不知在哪儿,天天在这儿又日复一日远离,去往哪儿?我们连在哪都不知怎会弄清方向。人太渺小,但在这个空间中又是全部。 日月星辰四季交错,我们都会站出来做一番欣赏,偶尔也会感觉到其他灵魂的存在,历史与此刻存在的万物于大自然中共现,我们也一直以为我们在欣赏万物。 从生到死每种事物必然经历这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是如何看待与把握自己的命脉的。人存在于这个空间里同时也能感受到别的空间的存在,因为空间是错综复杂的。以某个角度的感受去了解世界肯定会少了很多,所以集起人们各自空间的全部应该算是完备些!人也总不全解自己所处的境况,常以别人的一生经历来衡量自己,审定自己的位置。人们大至把这些空间的设想分几类,这些空间是大中见小,小里有大,哪种也同时在别的空间中!这是个总体印象: 人来回寻找并试着按照一定的规律得到自己的方向,这个空间像一座“T”型迷宫,人在其保持着运动,总有在大范围或小范围内始终点重复的感觉,也有经过严密思考得到了丰富而不是总在兜着小圈的生活,其间继续着生生不息。 (图示1) (图示2) (图示3) (图示4) (图示5) (图示6) (图示7) (图示8) (图示9) “画家总是适于图式和秩事之间,他的天才在于把内部与外部的知识,把‘存在’和‘生成’统一起来:在于用他的画笔产生出来;这是一种或多种人为的自然的结构与一种或多种自然的社会的事件的精妙综合。”[②]这是西方人的表述。中国画者对于生存空间和创作空间是这么解释的:“通有心有物,心到物边是情,物来心上是形。即心即物,即物即心,心物各一,便有了真实,其真实是内讷。”[③]“山因流云而晦明,水因沉沙而深浅。花有荣枯,人有生死。这使心物,心动则情物动。这又属自然的规律,画家就是将规律在演进中加以定格,使物与心交合一处,并成为作品,这作品便是永久的痕迹。”[④]这两个空间通过智慧和技术平台达到沟通和上升。也必然会由此种而结此果,彼种而结彼果,存在精神上的必然性。所谓偶然也不外乎。偶然之作正像诗人创作时信手捻来一些素材组成前半言而后巧来偶然之笔填缺:往下由随意而得,心境意欲而为,虽不故作立场然更具必然又自然而然流露之顺畅与表达的完尽体现!正是不越出这个空间的体会与诠释。“若无真实,则不真切,画也不可读,谓之死画。”[⑤]而且创造必然是提炼的,是更高需要的体现!所以这个创造的空间是架筑在生存空间之上的,处于精髓与概括的高度。组成的素材是原始的单一,仍然能完尽地表达在于创造者的境界了!有学者将此境分为三境界:“一曰情境,二曰悟境,三曰灵境”。[⑥]大概是“凡体验有得,皆是悟”。[⑦] 创作需要通过技巧来表现出来,西方的观点是创作者乃介于“修补匠”和工程师之间的,前者的工作是与人类活动的一批存余物打交道者,后者是向世界发问的人;在这两者之间的创作总体归结为与自然的一种对话。“工程师总是设法越出超脱某一特殊文明状态所强加的限制,而‘修补匠’,不管愿意与否却始终安于这些限制之内,换句话说,工程师靠概念工作,而‘修补匠’靠记号工作。他们各自的使用工具在自然和文化的对立轴线上都是明显可变的。记号与概念对立的一种方式至少在于,概念的目的是要使与现实的关系清流透明,而记号却允许甚至要求把某些人类中介体结合到现实中去。It addresses somebody!”[⑧]中国画的技巧应该属于水墨丹青了,落墨即带出笔意乘除以一当十、形简而意不简的结果!“意在笔先之妙,是从笔墨处求法度,从有笔有墨处参神理”[⑨]每个人的空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心境和游离万物千差万别的看法。总之创作的根源是满腹遐思无限生机,透过可观可闻可感觉的任何方式所表达的。 创造与生活是不断变化与上升的,精神生活应适合于生存状态。当代的现实意义便是我们对这个空间的立场自居,我们一定要站在这个空间当中看待问题,对当代有切实的认知有真正的感受才会体现到创作之中。有学者提出:“你在哪儿?”正是这样一个现象,好多人喜欢议论某种事物但并不站在那里,而是站在一边论是非和认识!所以对于看一件作品的感染力有多少大多取决于创作者站在哪儿?你对当代社会和当代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关怀程度,产生出或者具有亲和力而不俗气的作品,或者只有亲和力,或者是不俗气但根本没有亲和力的作品,因为你根本就不在里面,空想空谈无中生有而矣!表达层面亦与之相同,语言形式,技术平台都是对当代人具有亲和力审美取向的一个方面,选择对了说明你在里面而且可以替当代人说话有了这个条件。“一个‘对话者’的存在是由于他的手段、能力和知识从来不是无限的,而且在这种否定的形式中他遇到了必须与之妥协的阻力。”[⑩]当代性使作品最初和最终是站在现实中的。现在的当代人生活在快餐中,精神层面上也带有快餐的、休闲的、戏谑的和浪漫的一面,审美和欣赏的角度是偏爱于超现实主义的。我个人也认为抽象是完尽地表达事物的概括,比现实地说明更具完备,由于抽象它有想象力的丰富弥补,当代人的精神状态正是如此!心灵上已对板板六十四的、严肃的、斤斤计较的已是疲惫不堪,甚至不求甚解了。调侃式夸张地表达个人意愿,让欣赏者也轻松地得到了沟通……变得很自然,也不拘于某章某决,现代艺术可谓形式多样,千人千面,正是符合于这个时代的。你在哪儿?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智慧解读古人很费解,或者根本无寻觅处,包括古代石雕、其中每个巨大石头之间的比例,高空间的各个部位的平衡,中医理论、气功学、百思不得其解,智慧高于现代人吗?当然不是,智慧与智慧是不同的,现代人不是也能研究数码和上月球的方法吗?古人也不得知晓。现代人要去想象未来也是可能的,想不通!站在哪儿?时代里,现实社会中。 到此,我们这里所指的生存空间已很明确:它是自然和谐、有法度的宇宙空间,而创造空间正是不离其宗的精神空间的具体再现。《庄子》曰:“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古之人其备乎!”[11]自然而然,似其数一二三,应于变化兆于变化示于变化。 [①] 摘自《文心雕龙·物色》。 [②] 摘自《LA PENSEE SAVNAGE》法国·斯特劳斯著。 [③] 摘自《中国书道之水墨平台》—物与心化,陈平作。 [④] 摘自《中国书道之水墨平台》—物与心化,陈平作。 [⑤] 摘自《中国书道之水墨平台》—物与心化,陈平作。 [⑥] 摘自《中国书道之水墨平台》—物与心化,陈平作。 [⑦] 摘自《思辩录辑要》陆桴亭著。 [⑧] 摘自《LA PENSEE SAVNAGE》法国·斯特劳斯著。 [⑨] 摘自《桐荫画决》。 [⑩] 摘自《LA PENSEE SAVNAGE》法国·斯特劳斯著。 [11] 摘自《庄子》之杂篇天下第三十三,庄子著。 |
||
叶公 发表于2006.08.16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本网介绍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价格体系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我的邮局 | ||
![]() |